乡村振兴,产业为先。蚕桑产业是我镇的特色产业之一,近年来,我镇紧紧围绕“种好一株桑、养优一粒茧、盘活一片地、致富一方人”的发展思路,聚焦“三个转变”、把握“三个关键”、注重“三个结合”,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骨干作用,让蚕桑产业铺就乡村振兴的“新丝路”。
聚焦“三个转变”,增强发展能力。一是从“传统农业”向“富民产业”转变。随着国家“东桑西移”、““一带一路””等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,达仁镇通过宣传鼓励、政策促动、典型推动、干部带动、大户牵动、科技拉动等一系列措施,力争实现蚕桑产业适宜区家家都栽桑、户户都养蚕。二是从“单打独斗”向“抱团发展”转变。为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,达仁镇坚持以党建引领,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,完善了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,通过实施“四个一批”工程(成立一批蚕桑合作社、配建一批小蚕共育室、配建一批工厂化养蚕和建设一批规模示范桑园),不断提升蚕桑产业市场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水平。2022年,达仁镇新建养蚕室28个2737.2平米,灾后重建养蚕室2个770平米,新建小蚕共育室5间,新建桑叶晾晒室1个400平米。三是从“要我养蚕”向“我要养蚕”转变。加强蚕桑产业政策宣传,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养蚕收益,认识到蚕桑产业是富民产业,激发其养蚕积极性,实现观念转变。
把握“三个关键”,确保发展动力。一是严控“成本关”,解决蚕农不愿干的问题。抢抓产业机遇,为群众免费发放桑苗、化肥和消毒液,全面落实蚕种补贴。通过在枫坪村、丽光村抓点示范,采用一片桑叶不剩的“倒逼法”刺激蚕农扩大养蚕量,让群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。二是严把“技术关”,解决农民不会干的问题。定期邀请县农业局、县蚕桑站技术人员开展桑园科管、蚕桑养殖技术培训,使广大桑农、蚕农熟悉和掌握蚕桑种养殖技术,提高蚕种成活率,进而提高蚕农收入。三是严把“投入关”,从源头解决农民不敢干的问题。足额兑现上级蚕桑政策补贴,积极组织蚕农购买保险,着力改善桑园、桑路、桑水等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推进“屋顶养蚕”等低成本模式,鼓励企业、合作社直接建基地扶持生产,完善龙头企业、合作组织和广大蚕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,增强产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。今年通过小蚕供育室,将蚕种养到三龄之后再发放给蚕农,大大解决了蚕农们的后顾之忧。
注重“三个结合”,厚植发展潜力。一是将产业发展与镇情实际相结合。根据达仁镇产业现状,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,调整了以枫坪、丽光、狮子口公路沿线为中心,示范带动全镇蚕桑发展全镇蚕桑种植布局。二是将蚕桑种植与其他产业相结合。大力推进蚕桑和茶叶、其他农作物进行套种,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,实现“一田多种”,提高复种指数。三是将蚕桑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。加大对河道、公路边的桑园科管修剪力度,使“川道蚕桑坡间栗茶”的立体景观更加沁入人心,打造生产、生态、生活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,增加群众收入。
今年上半年,达仁镇春蚕养殖共计1778张,收入约为356万元,下半年计划养殖秋蚕1200张,收入240万元,力争实现全年户均通过蚕桑产业增收近5000元的目标。